首页 > AG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凯发会员官网|滴滴将死?程维:我们每天在悬崖边

发布时间:2025-10-17 11:26:05    次浏览

对于程维来说,这四年来的每一天都像站在悬崖上,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和平时代”。但和平并没有坚持多久,十一长假一结束,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多城市密集出台网约车新政征求意见,“京人京车”、“沪籍沪牌”,细致到轴距、车身长度的规定,其严格程度将滴滴打得措手不及。一时间,滴滴将死,滴滴是伪分享经济的言论尘嚣日上。尽管可能是这几年最擅长与政府打交道的新兴公司,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网约车新政的严格程度显然超出滴滴的预想。这个一直站在悬崖边上的互联网公司,又要战战兢兢地前行了。 2015年,滴滴入选达沃斯全球成长型公司,同年滴滴创始人程维当选2015中国十大经济年度人物。5000人的团队,在400余城市为3亿多用户提供全面出行服务,多个第三方数据显示,滴滴拥有87%以上的中国专车市场份额;99%以上的网约出租车市场份额。滴滴成为全球仅次于淘宝的第二大在线交易平台。“当全世界都在抛弃的,只有我们在努力”,程维说“我们一直在为生存而战。”激烈竞争、资本巨头、政策压力,面对残酷现实,滴滴如何死而生?重重压力来袭,滴滴又靠什么驱动前行?滴滴将死?70万能在北京买个厕所,也能投出滴滴2012年6月,程维创立小桔科技,公司的创业项目是做智能出行的打车应用滴滴打车。在这之前,程维的职业履历被大家所熟知,在阿里巴巴从事销售工作,因业绩出色晋升成为阿里最年轻的区域经理。如果程维没有从阿里离职,就无需经历每天站在悬崖边的艰难,而且仍能以职业精英的身份获得应有的报酬和尊重。但是,如果他这么做了,就不会有滴滴这个伟大的公司。程维曾经花9个月的时间考虑要做什么,先后否定了6个主意,最后和王刚一起碰撞并决定做一个打车软件,试图用互联网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理想是丰满的,然而现实却是需要他们逐一击破的坚冰。滴滴面临的是一个完全不开放的市场,出租车行业有自己的一套稳定运行规律,再加上当时的移动互联网远不如今天,在出租车司机这个群体中,智能手机的普及率是个严重的障碍。而在滴滴还没起步时,它的竞争对手已经拥有一定的实力了,当时北京市场上已经有一家拿到红杉资本和真格基金350万美元A轮融资的打车应用“摇摇招车”了。摇摇招车起步更早,手里掌握的资金也更加雄厚。滴滴的创业基础相当草根,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滴滴最早的投资人王刚拿出70万,程维自己出资10万,仅仅做出了一个演示和勉强上线的产品,俩人就一起去融资了,要融500万美金,结果可想而知,主流VC都找遍了最后无劳而获。 之后,尽管程维绞尽脑汁压缩成本,还是花完了当时的出资。程维又向王刚请求资金上的帮助,而王刚也坚定地给予了支持:“这是我们孵化的第一个项目,宁可后面不投其他公司,也会扛下去。” 直到2012年11月,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通过社交媒体主动联系了程维,约聊了半小时后发现程维团队思路清楚,士气刚好,所以半小时就基本把投资定了下来,而且朱啸虎答应了程维提的所有条件。当时程维还以为朱啸虎是个骗子。滴滴上线后产品问题非常严重,数据包太大,BUG有三十多个,不仅耗电,还消耗大量流量。出租车司机使用滴滴的产品后都很气愤,激烈地怀疑:“难怪你们不收钱,你们和运营商是一伙的,专来骗流量的。”创始人程维和投资人都不懂技术,所以拉了一个技术就创业了。选择技术合伙人不够谨慎,这让他们在产品上走了弯路。在公司账上并没有多少现金的情况下,付出了数百万人民币的代价。直到2012年年底,程维请来了百度的研发经理张博,才治愈了技术的创伤。程维这样形容,“张博是上帝送给滴滴最好的礼物”。第一场硬仗 滴滴与快的的拼杀,以合并告终快的总部在杭州,几乎和滴滴同期创立,是长三角当时最大的打车公司。快的进入上海后,如果和杭州形成联动,滴滴将会很被动,所以对这个战略要地,滴滴必须不惜代价地拿下。程维及团队目标很简单:交易量不追上快的,就不回北京。 在上海,滴滴和快的开始了正面交锋。当团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在上海追平了快的之后,又迅速进入了快的大本营杭州。 然而,2013年在滴滴与快的竞争的战场后方,又出现了第三方——大黄蜂,这家公司以一百人的团队,专攻上海一个城市,单点突破,收获很大。而且员工比滴滴的团队更敬业和认真。面对夹攻,滴滴的处境十分被动。后来大黄蜂决定卖掉公司,滴滴和快的都有意收购大黄蜂,而第三名利用了第一、第二的竞争之势抬价。滴滴不愿“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于是希望能和快的实现合并,然而双方虽然都有意愿,但因为股份比例和管理权等问题上有分歧,一直无法达成共识。最终,快的合并了大黄蜂。不久之后,快的和滴滴的烧钱大战就打响了。 2014年初,接入微信支付后,程维想做一次促销推广,他最初找腾讯要几百万的预算,腾讯回复说:你们的预算太少。最终给了滴滴几千万。结果补贴让滴滴的成交量暴涨,一个礼拜里补贴已经过亿。数据的暴涨给了对方不小的压力,在滴滴即将停止补贴的前一天,快的和支付宝也加入战局,开始对乘客和司机进行补贴。同时因为滴滴的补贴取消,形势迅速逆转,滴滴的交易数据开始大幅下滑。“是否跟进补贴”是摆在滴滴面前相当棘手的问题。跟进,烧光钱;不跟,被甩远。腾讯和滴滴各拿出50%进行补贴,并且迅速迎战。然后就是大家都经历过的红包大战,快的补贴十块,滴滴补贴十一,快的十二的局面。当补贴提高到十二元时,马化腾以多年运营游戏的经验,出了另一个主意:每单补贴随机,十块到二十块不等。这样对方就完全无法跟进了。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这场极度消耗财力的竞争中疯狂地攻城略地,其他的打车软件被迫纷纷退出市场。然而这对滴滴与快的双方的消耗都是极大的,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场不可持续的战役。双方在骑虎难下的困境中,合并既是自救,也是重生。第二场战役 滴滴对战Uber中国,以滴滴收购Uber中国告终程维在滴滴出行2015年会上讲话时称,“原来我们以为滴滴与快的之间就是决赛,后来我们意识到这只是亚洲区的小组赛,在中国最强大的团队走到一起后我们要完成后面的使命,就是迎接全球最后的挑战。”Uber在某种意义上是滴滴的灵感来源。2013年卡兰尼克和其他一些Uber高管来到中国,造访了滴滴出行。卡兰尼克还提出了投资滴滴出行的可能,但要持股40%,这一提议被程维坚决否定了。从那一刻起,Uber和滴滴之间的问题就注定要通过市场来解决。2015年初,Uber超越滴滴的的优势不止一点两点,Uber有更好的应用、更稳定的技术,还有高于滴滴10倍的估值。Uber进入中国,几个月的时间内就控制了中国私家车打车市场近三分之一的份额。程维用拿当年的解放军形容自己的团队,只拥有步枪,而对手Uber则拥有飞机和导弹。尽管如此,滴滴还是竭力反攻。 是的,又是一场烧钱大战。程维他们把Uber比作章鱼,触角遍及全世界,但身体还在美国,他们“要刺向章鱼的腹部”。2015年5月,滴滴出行向Uber美国竞争对手Lyft投资一亿美元。在国内,双方对抗巅峰之际,滴滴出行和Uber每年最多砸钱超过10亿美元,为司机和乘客提供补贴。尽管双方在迫切需要新的融资之际,分别获得了苹果和沙特公共投资基金的支持,但双方也十分清楚,是时候停止这种烧钱大战,专注于各自业务扩张了。这个共识,也为后来滴滴与Uber携手合作打下基础。2016年8月1日,滴滴出行正式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出行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这一里程碑式的交易标志着中国共享出行行业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至此,滴滴也成为了唯一一家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共同投资的企业。第三场战役 滴滴突破自我,完成平台梦想,这是正在进行时的战役多了一个“Uber杀手”称号的滴滴还有个改变世界的梦想。从最早做出租车的信息化,到来推出专车、快车、顺风车等越来越开放的产品,滴滴想做的事情一直是用互联网连接所有路上的交通工具,在云端去做最优匹配,以此提高整个城市的效率,提高每一个用户的体验,让出行变得更美好。 出行一定是一个平台化的公司,就像携程和淘宝,早期都是垂直切入,最终用户只需要一个大的平台,用户提出需求,平台去帮助完成一切。滴滴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布局着自己的出行商业帝国,无论我巴士、快车、顺风车还是代价、试驾等等这些功能的上线,都显现着滴滴的野心和其令人赞叹的未来可能性。滴滴瞄准出行行业所有细分领域,它从工具逐渐展开为平台,其步伐直指最终的愿景——一站式移动出行平台。滴滴能否引爆“原子弹”?今天滴滴所代表的用车方式的改变还仅仅是整个汽车行业的第二次革命。很快,第二波是智能汽车,第三波是无人驾驶,他们会更加深刻的改变人们出行的方式,改变整个城市的交通。智能汽车在中国还不是那么的热,大多数人还在研究智能手机,但是整个美国所有最前沿、最顶尖的互联网公司都在投入未来的智能汽车。苹果、特斯拉、谷歌,这些企业都在全力以赴投入未来智能汽车的制造。未来的智能汽车对整个汽车工业造成冲击,或许是工业文明走向互联网文明的“最后一战”,就像手机,诺基亚代表的传统工业时代的手机,被互联网时代的智能手机颠覆一样。现在的汽车被未来的2.0的智能汽车颠覆,只是时间的问题。 特斯拉在做电动汽车,谷歌在做无人驾驶,苹果在做智能汽车,他们对于硬件的理解,硬件、软件之间谁轻谁重,和传统汽车完全不在一个维度上面,所以这是第二波的浪潮。但今天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还在研究智能手机,可能未来5到10年我们依然会错过很大的一波产业浪潮和机会,就是智能汽车。再往后是无人驾驶,无人驾驶会使得第三方共享出行的网络的成本再降低60%,今天滴滴平均出行一次大概是4美金,未来可能是2美金就可以用一次,无人驾驶时代到来之后,买一辆车会变成非常奇怪的一个事情。“无人驾驶会使得用车成本进一步降低60%左右,那个时候为什么还要买一辆车呢?你买一辆车也是无人驾驶的,你坐进去跟坐滴滴的车一模一样的,10年以后你买一辆车就像今天你买一匹马一样,会非常的奇怪。”程维说。在互联网时代,每一天都发生着让人惊叹的改变。4年时间,一个襁褓婴儿能长成会讲故事的小朋友;4年时间,天猫双十一的交易额从2012年的191亿元,变成2015年912亿元;4年时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从2012年4.2亿人,变成2015年7.9亿人。回想滴滴诞生的2012年,仿佛恍如隔世。程维说,滴滴存在的意义,早就不仅仅是美好出行了,而是一种舒适感,一份放心依靠,一次惊喜,一次微笑……这份美好而温情的初心是滴滴自始至终秉持的心愿,我们看到它的努力,也见过它的抗争。它的成长路径的不可复制的,但也是值得借鉴的。滴滴是互联网浪潮中激进凶猛的一只,正如程维所言,他们正在研究用车界的“原子弹”,滴滴能否引爆这颗原子弹,终结当下这个时代呢?十年后,买车与买马的比喻能否成为现实?我们翘首以待。版权声明:我们所推送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处理,谢谢!更多资讯或新闻爆料QQ2928809442